螳螂捕蝉的故事?
螳螂捕
“螳螂捕蝉”出自汉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。他已下了决心,对臣子们说:“谁如果劝阻我,我就把谁杀了!”吴王身边有一个伺候他的少年,想劝吴王不要出兵,可是不敢直说。他就天天朝晨起来,拿着弹弓和泥丸,在花圃里走来走往,想让吴王看见,好趁此劝劝吴王。
直到第三天早上,吴王起来偶然向窗外一看,看见那少年在花圃里走来走往,就唤他说:“孩子,你大朝晨在花圃里干甚么呢?你看,你的衣服都叫露珠给打湿了。”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,说:“大王,别出声。无论兄弟们看树上有一只知了,正在高欢快兴地喝露珠呢!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。”吴王听了感觉可笑,说:“螳螂捉知了,这有甚么希奇呢!你真是个孩子!”那少年仿照照旧很有乐趣地说:“无论兄弟们看,那螳螂暗暗地绕过树枝,正要扑上往,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。”吴王在窗子里可甚么也没看见,就问:“那黄雀又怎样呢?”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,说:“黄雀伸长了脖子,正要往啄螳螂,没想到我已对准了他的小脑壳了。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,而掉臂背后的祸害。”吴王听了少年的话,想了好一会儿才说:“你说得对。”因而,他就撤销了攻打楚国的动机。
“螳螂捕蝉”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,凡是和“黄雀在后”连在一路用。比方只看到眼前的好处,而掉臂背后的祸害。
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成语吗
1、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出自庄子山木。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祸患的人;对鼠目寸光、利令智昏、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。
2、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。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大众的口头,意思精辟,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,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,具有意义的整体性。它结构紧密,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,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,具有结构的凝固性。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,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。
螳螂捕蝉这个成语出自
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出自《庄子·山木》。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祸患的人;对鼠目寸光、利令智昏、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。
螳螂捕蝉:螳螂想捕捉蝉,却不知潜在危险。比喻目光短浅,没有远见。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。也比喻有后顾之忧。
原文:
吴王欲伐荆,告其左右曰:“敢有谏者死!”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,则怀丸操弹,游于后园,露沾其衣,如是者三。吴王曰:“子来,何苦沾衣如此?”对曰:“园中有树,其上有蝉,蝉高居悲鸣饮露,不知螳螂在其后也;螳螂委身曲附,欲取蝉,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;黄雀延颈,欲啄螳螂,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。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,而不顾其后之患也。”吴王曰:“善哉!”乃罢其兵。
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何
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“出自《庄子·山木》。
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祸患的人;对鼠目寸光、利令智昏、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。
与螳螂捕蝉意思相近的成语五字
- 与螳螂捕蝉意思相近的成语五字
- 成语:顾前不顾后拼音:gùqiánbùgùhòu简拼:gqbh酣叮丰顾莶该奉双斧晶解释: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。近义词:顾头不顾尾用法: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1回:“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,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?”
螳螂捕蝉可以用一个何成语来概括一定要
- 答案: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