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小说、散文、戏剧是不是都是后来从诗派生出来的?
诗歌是有节奏、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,也是世2113界上最古老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。
诗歌发展经历了《诗经》→ 《楚辞》→汉赋→汉乐府诗→建安诗歌→魏晋南北朝民歌→唐诗→宋词→元曲→明清诗5261歌→现代诗的发展历程。
我国古代的小说萌芽于先秦,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,当时4102被称为笔记小说,主要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。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,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,宋金时期流行话本小说。元末与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1653高峰,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。
我国古代,为区别于韵文、骈文,凡不押版韵、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,包括经、传、史书在权内,一律称之为散文。
先秦散文: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。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,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
二、“小说”一词是怎样演变成“体裁”的称谓的
清末民初,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“小说界革命”,小说理论面目一新。小说地位空前提高,乃至被奉为“国民之魂”“正史之根”“文学之最上乘”,再不是无足轻重的“街谈巷语”“琐屑之言”。
三、小说文学常识
1《儒林外史》; 2.《聊斋志异》
3.法国 莫泊桑 俄国 契诃夫 美国 欧·亨利 美国 马克·吐温
4.夏洛克(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《威尼斯商人》)
阿巴贡(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《悭吝人》)
泼留希金(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《死魂灵》)
葛朗台(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《欧叶妮葛朗台》)
四、有没有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史
一,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
作为鲁迅所开创的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后继者、高晓声乡土文学创作模式的前驱者,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得功臣,赵树理自身经历赋予了他的文学创作以极大地民俗性表现潜能。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的沁水县的尉迟村,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独立落后,该地“三圣教”盛行,其祖父赵东丰能将三圣教教文倒背如流,且能写会算。父亲赵和清深得其父熏陶,且擅长音律,是乡里八音会成员。祖母敬惜字纸,对灶神、喜神、财神等与民间生活相关的诸神恭敬备至。这些传承多年的民俗生活,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。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,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,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、最复杂、种类繁多之地;与生活相关的知识、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。所有这些,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。
同时,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、戏曲和民间乐器,深受民间文艺熏陶。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、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,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,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艺术基础的形成基础。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,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。所以,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,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。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,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,追求文艺的大众化、通俗化、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,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。他“在描写人物,叙述事件的时候,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,印象和判断为基础。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,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。”[1]
作为一个活生生、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,他的语言标志,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。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,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。
二.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
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,饱尝大地的乳汁,流淌着农民的血液,一言一行,一思一念,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,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。
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,一些作品几乎全部以当地民俗为依托。民俗成了情节的骨干,比如《小二黑结婚》,《登记》等等。《小二黑结婚》开头即推出二诸葛,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、落后的小人物个体,更是蕴含着几千年的保守、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。小说还会不会具有赵树理特色,还是不是“小二黑结婚”?就“小二黑结婚”而言,故事围绕旧的民俗展开,新旧思想交锋,作家辛辣的讽刺,诙谐的笑骂,幽默的文采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。
民俗对于另一篇小说《登记》同样重要。作品开头由民俗意味着=很浓的一枚标志着私定终身的“罗汉钱”引发,然后从简单的人物介绍,事件说明,中间穿插了包办婚姻,婆媳关系。小飞蛾挨打的民俗性情节和细节,终结以破除迷信,移风易素,有力配合了当时新中国第一步婚姻法的颁布实施。小说中的民俗即是旧事物本身的组成部分,又是作者用以抨击旧事物的有力工具。
三.小说中人物形象上的民俗性体现
作为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特征的民俗性,同样充分地表现出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。他的小说中旧派人物往往比新派人物塑造的更为生动、形象,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旧派人物的熟悉和了解;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这些旧派人物的刻画上渗入了浓浓的乡情风俗。他们世代生活在封闭、落后的山区农村,太行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,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纹变化,而他们的性格也由之生成。
《李有才板话》中写老秦:他不敢在别人面前谈论村中的人事,因为他知道有“官官相护”;他听说先例来的干部是长工出身,就打心里对他看不起;县里来的这个干部主持发动群众开展工作,别人不得不因此退了老秦的押地,老秦就跪在地上磕头谢恩了。老秦的举动和思维是禁锢化的,与他的小农地位,登记观念以及传统而来的“包青天”想象直接关联,又与作品所描述阎家山“此时此地”的人事密不可分。在时代感很强的民俗性特征背后,更隐现出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,这说明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民俗性并不影响和损害其深刻性。
在《小二黑结婚》中,赵树理借用封建迷信和民俗心理塑造了两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:二诸葛和三仙姑。赵树理是这样描写二诸葛的:“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,看一看黄道黑道。”一句话就把一个月前怕狼后怕虎的老实农民形象给刻画出来。作者又给他添加了与当地民俗风情恰好能融为一体的特色。春一下了雨,人们都抢着下种,他却掐指算出“不宜下种”,结果不仅误了最佳的播种时机,还凭空给自己添加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外号。而三仙姑之所以称为三仙姑,是因为她每月初一,十五都要设香案并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项迷信活动,而我们如果分析一下仙姑的由来,就会看出三仙姑的跳大神其实并不是搞迷信,二十一种在困厄的环境下,不得已舒展个体生命的手段。在刚嫁给于福时,她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。由于生性活泼,常常引发一群小伙子来家里红火。但这样快乐的日子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限制,于是,这个聪明的女子不得已变换了一种方式,以另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民俗方式——跳大神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三仙姑跳大神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俗的权威性,也展示了迷信与娱乐活动的微妙转换关系,而一种民俗的保留传承正与其自身的娱乐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四.小说中丰富的民间语言特色
马良春在《试论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》中以为,赵树理从内容到形式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,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格,依据内容对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,他从“时代精神”,“民族性格”和“民族的风俗习惯”等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“民俗内容”。而在探讨赵树理作品的“新的民族”形式时,他主要谈了几个方面。一,语言:1.朴实;2.幽默活泼,刚健峭拔。[2]
赵树理的小说可以说成功地摄取俗语的典范,他塑造的人物之所以呼之欲出,他描绘的环境带着泥土的气息,这些与他准确地使用民间俗语有极大地关系。比如《小二黑结婚》里三仙姑威胁小芹与别人订婚时说:“前世姻缘由天定,不顺天意活不成”。这句话是由“前世姻缘一线牵”衍化来的,是一句充满了宿命思想的俗语,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三仙姑对这样的话语应该是不陌生的,但由于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,所以在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动,这样听起来更贴切,更符合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的身份。
《李有才板话》是赵树理使用民俗俗语的极致。小说成功的刻画了一位会编“快板”的农民。作品一开始就说他的外号叫“气不死”,喜欢说两句开心话,而且还会自嘲自己的单身生活,“吃饱了一家人不饥,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”。更可谓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形象,真是神来之笔。李有才的快板表达的是农民的仇恨、愤怒、期望。例如“一只虎,阎喜富,吃吃喝喝有来路……,什么事情都敢做。惹下他,防不住,从见了满招呼!”几句顺口溜让人们对这样一个恶霸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。而李有才之所以用编快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,一方面缘于本人的乐观,另一方面也由于风俗的使然。他更重视运用俗语,完全是为着使作品符合群众的实际生活,更合乎民情、民意、俗语在他的作品里很好地起到刻画人物性格,增强地方色彩等多方面的作用。
赵树理运用民俗使他创作的小说鲜明而又有独特的地方色彩。而他的创作,在根本风格上,并不反对当时延安文艺政策的紧跟,而是他原来的审美情趣,艺术理想、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,与当时的主流政治提倡的不谋而合。[3]多方面的民俗性导致了赵树理作品的“土里土气”,而“民俗性”是其集中地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