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2首李白的写景的诗词。 两首李白的诗歌

要2首李白的写景的诗词。

望庐山瀑布

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早发白帝城
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

两岸猿声啼不尽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
这两首都属于写景

李白的诗两句以景写情
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
诗词浅析

群鸟都飞得无影无踪,而天上的孤云自在而悠闲。山看着我,我看着山,这样互相观看,却彼此感觉不到厌烦,这样的的感觉,只有我和敬亭山了。

写作背景

了解一首诗,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诗人写作的背景和年份,诗人如果生活上是欢乐的,自然所吟唱出的诗词都是让人欢欣鼓舞的,但是如果诗人历经磨难,所写的诗词自然带着忧郁和苦楚。李白写这首诗,其实年份有2种说法,一种是写作于天宝十二年,也就是753年,但是此时的李白正是中年,而且名声在外,也不是漂泊至此,有《寄从弟李昭》为证:“尔佐宣城郡,守官清且闲,常夸云月好,邀我敬亭山”,很显然这是被人邀请的。既然是受邀至此,就必然是有雅兴的,而这首《独坐敬亭山》却处处流露出伤感之情,既有孤独也有落寞,可见当时李白的生活境遇是非常艰难的。

其实小编更偏向于第二种看法,就是此诗写作于上元二年,也就是761年,此时的李白已经六十岁了,而李白是六十一岁去世的,也就是说距离李白离开这个繁华的世界,还有一年的时间。而此时的李白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,也曾经含冤身陷囹圄,也被贬谪流放几经周折,没有了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,徒留一位花甲老人的顾影自怜。李白路过宣城的时候,再也没有昔日的朋友盛情相邀,唯独一人步履蹒跚地走进敬亭山中。李白一个人默默地端坐在山前的岩石之上,看着天空中的飞鸟和孤云,又望着眼前的山峰,触景生情心中想必是十分伤感的,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唱出这千古名句。这样的写作背景,才是更加符合这首诗的意境的。

正所谓李白登临蜀道,吟唱出千古名篇蜀道难,当时他是第一次到长安,李白心情是豪迈舒畅的,才会写出如此出奇的佳作;李白醉酒戏谑高力士,上演了力士脱靴的历史闹剧,此时的李白是不卑不亢的,才能吟唱出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的不朽诗篇。而我们更愿意相信,品读诗词中的意境,然后用来推断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,这样才是最符合逻辑的,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。这首诗作于761年也就更加的有说服性了。

诗词精解

诗中的前二句是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我们乍一看上去,眼前就会浮现出寂寥苍茫的景象。你看那群小鸟高飞远去,竟然刹那间就无影无踪,那天空上的孤云也一刻也不愿停留,随着风慢慢的飘远。“众鸟”到“孤云”,这些都是写景,但是却是诗人借景抒情,表达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时间逐渐的离自己远去。是自己厌世了吗,恐怕并不是自己厌世,而是这个世界抛弃了诗人,这些离开他的美好事物,都是主动的,而诗人端坐在那里,却一动也没动。读到这里,我们不禁会喟然长叹,这是多么的伤感和孤寂的心情啊,但是在孤寂之外,我们又能感觉到格外的清澈和宁静。虽然它们都远去了,但是在动过之后,才能更加显示出静的神韵来。这种以“动”衬“静”的写作手法,其实正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落寞之情,也侧面的表现出作者此时已经入定了,并不想去追随鸟儿的远去和白云的漂泊。一切都随它们去吧,我还是静静地坐在这里,感受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。

此时的群鸟和浮云,更像是一种功名,而众鸟和孤云都慢慢地离开了诗人,这是诗人刻意创造出来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。这里的孤云两个字用的就非常有意境,陶渊明的《咏贫士诗》说到“孤云独无依”,可见孤云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意境。

诗中的后两句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,这里的看读一声,诗人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,把山写活了。你看,鸟飞尽,云也慢慢飘走了,只剩下那座敬亭山,一动不动的伫立在那里,与诗人彼此相望,所以采用了“两不厌”。他们之间不需要说什么话了,敬亭山含情脉脉地望着自己,自己也凝望着敬亭山,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,其实已经有了深入的交流,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了。诗人把眼前的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挚友,而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知己,他们之间的这种深厚的情谊,又怎么是凡夫俗子能理解的呢?山与人的相依之情跃然纸上,这就是真诚的感情啊!

诗人越写山和人的真情,就越表现出人与人的无情,而李白一生的遭遇,又何尝不是无数个无情的不断叠加呢?在此时此刻,只有敬亭山与他互相依靠,彼此深情凝望也不觉得厌烦,这样的感情,世人怎么能够做到呢。

您好。

您也没说哪首诗,毕竟李白写景诗有很多啊,那我只能猜测是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了。

登金陵凤凰台

作者:李白
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李白极少写律,而他的这首诗,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。

诗虽属咏古迹,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。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,点明了凤去台空,六朝繁华,一去不返。三、四句就“凤凰台”进一步发挥,东吴、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,灰飞烟灭。五、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。对仗工整,气象万千。最后两句,面向唐都长安现实,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,自身报国无门,十分沉痛。

此诗与崔颢《登黄鹤楼》相较,可谓“工力悉敌”。其中二联,虽是感事写景,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。结句寄寓爱君之忱,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,意旨尤为深远。但李诗就气魄而言,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。
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。全诗八句五十六字,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,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,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。此诗气韵高古,格调悠远,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。

希望能够帮到您,谢谢,望采纳。

赞 (0)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