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炳林大师简介:银器艺术的传承与创造
母炳林,作为中国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,凭借其卓越的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深刻领悟,成为了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人。他不仅是母炳林品牌的创始人,更是银器制作领域的领军人物,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,推动银器文化的传承与提高。
早年经历与技艺启蒙
母炳林于1970年出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,这里素有“银都水乡”的美誉,银器手工加工工艺已有千年历史。由于父母早逝,母炳林从小便跟随姑父进修祖传的银器锻制技艺。14岁时,他便开始走村串寨,制作民族饰品和器皿,逐渐对银器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在进修经过中,母炳林深知手艺的重要性。他曾听老一辈工匠说过:“干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。”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他,让他觉悟到掌握一门技艺的重要性。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,母炳林走遍了四川、贵州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和西藏等地,拜访了许多名师,进修不同地域的银器制作工艺。
技艺的磨砺与创造
在艰苦的进修经过中,母炳林不仅锤炼了自己的意志,也开阔了视野。他在藏区进修金银器制作,面对复杂的工艺要求,他不断挑战自我,积累了丰盛的操作经验。20岁时,他与同村的年轻手艺人一起前往稻城开设小店,虽然生活条件艰苦,但他始终坚持不懈,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。
在稻城,母炳林遇到了一位威望极高的大师傅,渴望向他进修。然而,师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:手艺只传内不传外。为了打破这个壁垒,母炳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照顾了这位大师傅,最终感激了他,得以传授技艺。母炳林在此后的进修中,逐渐掌握了多种银器制作技艺,并在不到三十岁时便在稻城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回乡提高与艺术创作
1999年,母炳林带着丰盛的技艺回到家乡,致力于将手工银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,推动家乡的文化产业提高。他在北京北海公园看到九龙壁后,受到启发,开始构思将其作为屏风的创作。经过多次推敲与设计,母炳林最终完成了这件具有白族传统银器风格的手职业品《九龙九狮屏》,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技艺,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。
2004年,母炳林的家乡筹建云南银器博物馆,作为博物馆的正门,他被邀请纯手工打造一块白族传统铜照壁。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,母炳林依然信心满满,承诺在两个月内完成。然而,设计阶段的困难接踵而至,制作团队一度离去,母炳林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一切。
巨型铜照壁的创作历程
在制作铜照壁的经过中,母炳林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。传统的设计方案无法满足金属工艺的要求,他决定采用钢骨架外包铜板材的方式来呈现这件巨型作品。虽然团队成员对这一方案表示怀疑,母炳林凭借多年的经验,坚决地推进自己的想法。
他将整个照壁分解成若干小件,方便局部精细制作,最终再组装到钢骨架上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母炳林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这件耗铜26.8吨的作品,《白族传统铜照壁》成为了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一个,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。
传承